最近一次搭飛機出國,來回各看了一部電影,分別是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、《響〜成為小說家的方法》。一部是真人傳記,講述皇后合唱團的故事,一部是日本人氣漫畫改編,描述一個天才小說家的遭遇。兩部電影有個共通之處:主角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,一個是音樂,一個則是文學。雖然時空背景不同(1980年代的倫敦和現代的日本) ,但是他們對於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,不僅了然於心,更不會因為社會的評價或是為了符合眾人的期待,而有一絲一毫的動搖。
「堅持做自己」,是他們的信念。
當皇后合唱團的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,被唱片公司打了回票,甚至被全世界各大媒體共同唾棄時,他們並未因此改變初衷,去做迎合市場的音樂,而是繼續跟隨自己的內心,走自己的路,後來成為家喻戶曉的國際巨星。
《響〜成為小說家的方法》,就用比較戲劇化的誇張方式,來呈現主角「鮎食響」如何堅持做自己。
只有15歲的「響」,在自己或是朋友被欺侮時,總是用暴力的方式來處理(弄斷同學的手指、踢爆評審的牙齒)。這個部份除了讓故事更有趣之外,也是對日本傳統社會的反諷:表面謙恭有禮的逢迎下,內心壓抑的情緒和虛偽(但這不是今天的主題)。電影中「響」的叛逆和她的暴力行為,即便引起全國媒體的關注,或是出版社因此決定不出版她的書,「響」都沒有為了迎合這個虛偽的社會而作出改變。她說「即使會被討厭,我仍有屬於自己的正義,被攻擊也無所謂,一旦妥協就等於死亡,想支配我的話,先將我擊倒再說吧」。
這一點著實讓人動容。
能夠不在乎所有人的看法,堅持走自己的路,是很有魅力的。
回想我們成長的歷程,有多少次當我們試著說出自己想做什麼時,旁邊會有多少人潑你冷水。
他們會跟你說:
做這個有什麼出息?
你別傻了,這件事哪有你想的那麼容易!
拜託,你實際點好不好,這賺不了什麼錢的〜
於是我們開始懷疑自己,相信這些言論都是為了我好,然後開始去做他們認為「有出息、能賺大錢」的事情,接著在那些事情中消耗自己的青春,漸漸忘了自己的熱情在哪裡!而且隨著年紀漸長,愈沒有自信去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,甚至因為對目前的工作缺乏熱情,始終提不起勁去突破工作上的瓶頸,因而也無法在一般人認為有出息的工作上大放異彩,日復一日過著僅能糊口的日子,而自己卻愈活愈滄桑。
如果是這樣的話,寶貴的時光,真的是浪費掉了,好可惜啊!
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擅長什麼。因此,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熱情或天份在哪裡,是件很幸福的事。那麼面對這個世界所有質疑或反對的聲浪,就必須學習去理解他們。
這些會潑我們冷水的人,常常是觀念或視野比較「侷限」的。他們用自己一生的經歷,或是覺得該怎麼樣才對的角度,來看待所有的事情。他們往往是我們的至親好友,害怕我們走這條路會遭遇打擊和挫敗,於是軟硬兼施,希望我們去走他們認為比較順遂的那條路。
也有一部份的家長,把自己今生未完成的夢想,寄託在孩子身上,硬逼著孩子往自己安排的道路前進。明明孩子是個喜愛詩詞的文藝少年,卻要他去唸牛頓力學,無視於自己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痛苦。
無論是哪一種父母,都有他們本身要學習的功課。出於擔憂而潑冷水的人,該學習的是「以祝福代替擔憂」﹔而把夢想建構在孩子身上的人,要明白孩子是個「獨立的個體」,儘量學會尊重個體的獨特性,不把「自我」強加在孩子身上(註1)。
而有天份的自己,則要學習不被左右,堅持去做自己有熱情的事。人如果沒有放對位置,生命的能量一直耗損,就會愈活愈滄桑。相反的,如果能去做自己有熱情的事,那麼即使遇到挫折,也比較不會被擊垮而能堅持下去,漸漸就能在對的道路上發光發熱,才不會浪費了寶貴的光陰和上天給你福氣。
註1:關於把「自我」延續到孩子身上,可進階閱讀章成老師的《家庭的傷,要這樣好﹔人生的悟,要這樣開》
圖片:《響〜成為小說家的方法》電影海報,取自網路
留言列表